李白:一生多情妻妾几,子孙昌盛永传颂

李白一生多情,纵有妻妾千百人,却无法抹去他心底对子孙昌盛荣耀的渴望。他的诗篇永传颂,凝聚着对未来子孙的热切期盼和祝福。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代文人的浪漫情怀和远大志向,也体味到了他对家族兴盛的坚定信念。 Li Bai was a poet of great passion in his life, though he had many wives and concubines, he could not erase his deep desire for the prosperity of his descendants. His poems continue to be praised and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embodying his heartfelt longing and blessings for future offspring. In his writings, we see the romantic sentiments and ambitious aspirations of a generation of literati, as well as his unwavering belief in the prosperity of his family.


李白:一生多情妻妾几,子孙昌盛永传颂

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李白是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天才诗人。他的光芒万丈的诗歌作品令人惊叹,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这或许是因为他那令人惊艳的诗歌作品太过惊世骇俗,或许是因为他满腹才华却一生无缘功名的悲剧命运。历史上对李白的婚姻及家庭记载不多,让我们对李白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状况产生了无尽的好奇与探索。

关于李白的家庭,《旧唐书》《新唐书》均未记载,但是可以从其他史料和李白的诗歌中寻找答案。

魏颢(即魏万)是李白的粉丝,他很崇拜李白,并为李白做了一本诗文集,在这本诗文集的序言《李翰林集序》记载:“白始娶於许,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刘,刘诀。次合於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於宋”

这四位女子分别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刘氏、东鲁某氏、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有三个孩子,平阳、伯禽(明月奴),颇黎

第一位妻子许氏,来自湖北安陆,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在27岁时,通过他人的介绍,成为许家的上门女婿。李白的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自叙,“而许相公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李白和许氏的感情很好,李白还曾写过《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以表愧疚之情。二人生女平阳,生子伯禽。

李白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经常在外漂泊,游历于长安、洛阳等地寻找机会。然而,十年之间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与此同时,他的妻子许氏也因为长期的思念和担忧而病逝。

在宗氏去世后,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往东鲁,并与刘氏在一起生活。然而,两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无法和谐相处。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此时他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邀请他入京为官。他异常激动,认为这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绝佳时机,于是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孩子们告别,并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其中: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会稽愚妇”一种解释就是指刘氏。

另外,李白的长诗《雪谗诗赠友人》中有两句写道:“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妇人一种解释就是刘氏。还有一种解读您猜猜是指谁?

第三位,东鲁某氏。李白赐金放还,返回山东娶了这位女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此女姓氏出身,二人生子颇黎。

这第二位、第三位,貌似没有娶进门。

最后一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两人还有一段故事,在一次梁园的聚会上,李白与高适、杜甫一同畅饮,他一时兴起,在墙壁上写下了《梁园吟》。宗氏恰好路过,不让别人擦掉这首诗,随后更是花费了千金将这面墙壁买下。从此,这个故事被传颂千古,成为了著名的的“千金买壁”的典故。

婚后二人感情很好。李白虽永王出征时特意作诗《别内赴征三首》

别内赴征三首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

后来李白因永王谋反下狱,宗氏亦是极力营救。李白遇赦后,两人未在见面。

关于李白的后人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正月二十三日,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有记录:

凡三四年,乃获後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於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於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於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坟高三尺,日益摧圯,力所不及,知如之何。」

因告二女,将改适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夺其志,复井税免徭役而已。今士大夫之葬,必志於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於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辄刊二石,一寘於泉扃,一表於道路。

大意是: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经过三到四年的访查,终于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虽然她们都在当涂县嫁给了当地的农民,但其言谈举止仍然展现出祖上的美德和儒家的风范。她们的父亲伯禽逝世于贞元八年(792年),有一兄长出游,不知道在哪里。两姐妹嫁给当地农民后,没有田地和桑蚕谋生,生活非常困苦。尽管她们的祖父李白享有盛誉,但以她们目前的身份、地位和境况,她们感到难以向当地官员寻求帮助,担心因此辱没祖上的声誉。她们只是提出一个要求,即按照李白生前的遗愿,将李白迁葬至青山之侧。

范传正看到她们的贫困状况十分可怜,又考虑到他们是李白的后代,于是极力劝说二女改嫁士族。但是,她们坚定地表示不愿贪图富贵,否则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祖父。

范传正深受感动,于是与当涂县令一起将李白墓改迁至县东南郊十五里的青山西麓。他还为二女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减轻了她们一些经济上的负担。给李白迁坟立碑,并做了这篇序。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他的四位妻子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尽管他的婚姻经历了许多波折,尽管他的后代最终回归平凡,但李白始终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明星。无论在哪个时代,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都将永远流传,成为我们学习和欣赏的经典。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