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墨子兼爱非攻与孔子因材施教

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学作为重要科目之一,考察考生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其中,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分别强调全面关爱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如何结合两者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信息杂流的社会,作为学习者,我们该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呢?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墨子给出了答案:亲知、闻知、说知。在这之前,孔子也直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教师招聘中孔子和墨子的思想,相比较而言,孔子思想的考点考频较高,但是墨子的思想内容也比较多,大家也不可忽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相关知识点。

一、主要观点

1.创立大家学派,传递优秀思想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私学之先河

对于孔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私学界的鼻祖可谓是做出了极大贡献。在春秋诸侯征战的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孔子扯起私学的大旗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有教无类,将接受教育的权利扩展到了平民子弟,践行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倡导兼爱、非攻

墨子在创立墨家学派之前也曾修习过儒家思想,但随着对儒学的深入学习,他发现儒家思想里关于“礼”的思想过于繁琐,于是另扯大旗召集聚徒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都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这种爱就是“兼爱”,是不分身份、等级的大爱,不同于孔子的等级之分、尊卑有别的“仁爱”。其“非攻”思想也是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墨子用“非攻”表达自己追求和平的态度,他认为“非攻”不是不进行战争,必要的时候进行自卫战争是合理的。

2.关于人性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主张世人生来本无不同,从呱呱坠地起由于每个人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不同才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才。

墨子:人性素丝说

素丝说强调人性生来就像待染的素丝,将丝染成什么颜色主要靠染缸的颜色,这就表明人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地选择后天的环境。

可见,墨子与孔子关于人性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意见。

3.获得知识的方法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认为,要想真正地去获得真材实料,必须把握功夫践行“习”,这个习既包括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学完后复习,也包括了获得理论知识后去践习、练习。

墨子:亲知、闻知、说知

墨子强调,我们在获取知识可以有三种途径:亲知(自己亲身去体验、实践)、闻知(从旁人那里耳闻目睹得到的)、说知(将自己的实践结合从别人那耳闻目睹得到的知识进行推理)。可见,不管是哪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墨子都非常注重知识的来源以及对对知识的思考,而非单纯地去接受知识。

在学习方法层面,孔子和墨子都一致赞成实践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4.教育内容

墨子:①政治和道德教育;②文史知识教育;③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孔子:文、行、忠、信。文主要指由孔子编订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行、忠、信无外乎就是我们在做人做事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对上忠诚和做事有诚信。

通过墨子和孔子的教育内容的对比不难看出,他们都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修养;通过墨子的教育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对于学习内容不单单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层面,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实践锻炼。

5.教学方法

孔子:更侧重于启发式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来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论语》里面就记录了许多,如“闻斯行诸”类的小故事,配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佐证了孔子的循循善诱与因材施教,因此孔子也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家。

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主动、创造、实践、量力等教学方法

在教师招聘考试“量力”出现的考频相对来说较高。墨子用“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来表示:我们在要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先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达到再去做。这就好比我们所说的量力性原则一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收水平。

由此可见,孔子和墨子都强调学习要“务实”,墨子的务实强调要从自身能力出发,脚踏实地去做符合自己实际的事;孔子的务实侧重于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态度层面承认自己的实际所得。

6.教育目的

墨子:墨子将培养出来的人才称作“兼士贤士”,这也十分契合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了。

孔子:孔子将培养出来的从政人才称为“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主要目的。

二、牛刀小试

1.【单项选择题】墨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 )。

A.君子 B.兼士 C.圣人 D.绅士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将培养出的人才称为“兼士”或“贤士”,B项正确。

选项A,“君子”是孔子对培养出的人才的称谓。

选项C为干扰选项。

选项D,洛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绅士。

2.【单项选择题】我国古代特别重视实用技术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重视对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D项正确。

A项: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3.【单项选择题】(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3.【答案】C。解析: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强调的是人人有权接受教育。故选C。

4.【单项选择题】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 )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A.完善人格 B.因材施教 C.启发式教学 D.自省自克

4.【答案】A。解析: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故选A。

5.【判断题】孟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量力”原则的。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

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墨子提出“量力”原则,并且主张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故表述错误。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