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官场上,权力斗争是常见的现象。然而,在这个权力较量的舞台上,有一位名臣吕惠卿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反骨之举。他不惧权贵,不畏势力,敢于率先站出来维护正义,为民请命,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吕惠卿的行为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典范。
王安石秉政后,大变祖宗法度,朝中有威望的老臣多持不合作态度。王安石无奈,不断起用新人,以至宰相府、枢密院乃至御史台重要位置多为新进之士。变法进展太快,上下多有不便,很多部门加以抵制,不断向宋神宗告状。王安石迫于压力,请求罢相。宋神宗左右为难之际,接受了王安石的辞呈,王安石以昭文馆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敕告发出之后,属下围着王安石泣如雨下,王安石安慰道:“已经推荐吕惠卿,放心。”没想到吕惠卿以参知政事代行宰相之职后,开始背叛王安石,史称“有射羿之意”。
王安石提拔的新人,很多政治不成熟,见皇上支持吕惠卿,以为可以取代王安石,纷纷攀附吕惠卿,将王安石弟弟王安国革职为民,又屡兴大狱,撼动王安石的根基。执行新法过程中,急功近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致使民间怨声载道。宋神宗看新法走偏,不可收拾,断然召回王安石,重新执掌朝政。攀附吕惠卿的那些新进之士,如冯绾、张谔等人又掉转矛头攻击吕惠卿。
吕惠卿见大势将去,困兽犹斗,条陈王安石兄弟若干过失,意使宋神宗回心转意。甚至将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转交宋神宗,信中多有“勿使上知”诸语。宋神宗将吕惠卿的奏疏转给王安石,王看了羞愧难当,上表痛斥吕惠卿为“忠不足以取信,故事事欲其自明;义不足以胜奸,故人人与之立敌。”
王安石回朝主政后,旧部四散,“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平日只能与儿子王雱谋议,王雱又疯病去世,一时无人可用,怅然若失,再次请求罢归金陵,退出政坛,熙宁新法宣告失败。
王安石二次罢相,请了一个“会灵观使”。会灵观是一座寺庙,位于钟山脚下,王安石居住在隔壁。会灵观使只是一个虚拟职衔,也是宋朝的习俗,高官退休,可以请宫观,以示有事可为。
王安石的内弟吴生来探亲,住在会灵观的行香厅里,恰逢宋神宗生日,当地官员在观里为远在北方的宋神宗庆生建道场,希望吴生避一避,吴生认为冒犯了自己,非但不避,躲在屏风后大骂。知府叶均知道这是王安石内弟,低头不语,转运使毛抗、判官李琮愤愤不平,令人捉拿吴生。吴生跑到王安石家躲起来,皂隶追至王府,聒噪不已,王安石恰好出门,将皂隶斥出门去。
宋神宗派人到金陵慰问王安石,听说此事,回京当作头等大事上奏皇上。于是叶钧、毛抗、李琮等人都被罢官,以王安石的亲信吕嘉问任江宁知府,又任命王安石的小弟弟王安上为提点江东刑狱,负责金陵治安。这样,王安石的退休生活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