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他的兄弟苏辙,因为性情迥异,曾有过一段不解之缘。苏轼开朗豁达,苏辙沉稳谨慎。然而,他们之间的亲情却始终如一,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次,苏轼无意中留下的一首诗,吸引了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这位客人竟然是苏辙。两人如水中月,互相照映,终于在这诗意的邂逅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构筑了一段难忘的兄弟情谊。

苏辙,自小与哥哥苏轼一同成长,一生只干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他们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饱读诗书,才华初显。少年时的苏辙,或许还未意识到,自己与哥哥的命运将会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惊世的才华,很快在文坛崭露头角。然而,他的直言不讳和对时政的批判,也为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而苏辙,总是在哥哥陷入困境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当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时,整个苏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苏辙心急如焚,他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四处奔走,为哥哥求情。他不惜向朝廷上书,言辞恳切地表达自己对哥哥的信任和对其冤屈的申诉。他不顾自己的仕途前程,只为了能救出哥哥。
“乌台诗案” 让苏轼的人生跌入谷底,而苏辙也因此受到牵连。他被贬至偏远之地,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哥哥。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苏辙一边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着苏轼的处境。他会给苏轼寄去生活用品,写下充满思念和鼓励的书信。
苏轼出狱后,又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而苏辙,也在不同的地方任职,但他的心始终与哥哥在一起。每当苏轼遇到困难,苏辙总是想尽办法去帮助他。无论是在经济上的支持,还是在精神上的鼓励,苏辙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
苏辙的一生,似乎总是在为哥哥操心。他总是默默守护,在苏轼最需要的时候,总是及时出现。吃饭时,他或许会想起哥哥是否有饭可吃;睡觉时,他可能会担心哥哥在异乡是否能安然入眠;而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想尽办法 “捞哥哥”,让苏轼能在困境中多一些温暖和希望。
在文学上,苏辙与苏轼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他们的诗词文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苏辙的沉稳内敛与苏轼的豪放洒脱相得益彰,他们用文字表达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彼此的思念,而苏轼一生中所有最有人情味的诗词也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
苏辙的一生,虽然没有哥哥苏轼那样的光芒四射,但他的默默奉献和坚定情谊,同样令人动容。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兄弟之情。如果说苏轼的一生是流放流放再流放,那苏辙的一生就是捞哥捞哥再捞哥,以至于在苏轼以为皇帝要杀他的时候只给弟弟写下了一首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