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因其深厚的友谊而被后人称为“王孟”。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诗作,敬重彼此的文学造诣,更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共同成长。他们一同游历山水,畅谈诗文,相互启迪,共同追求内心的真正深处,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诗意风貌。他们的友谊不仅是文学的交流,更是一种灵魂的相通,留下了许多经典传世之作,永远流传在后人的心间。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一生之中作了不少名诗,你小时候肯定痛哭流涕背过不少,错一个字罚写一百遍。
孟浩然40来岁的时候,想去首都长安发展一番事业,可惜没通过公务员的考试。
失败以后孟浩然并没有回老家,当了一个北漂,想再找找其他工作机会,没事了就和王维喝喝酒作作诗,倒也快哉。

孟浩然虽然比王维大了十岁,但因为俩人爱写五言山水诗,还都属于山水田园派,所以被圈子里并称为“王孟”老铁。
孟浩然年纪比王维大,还是唐朝山水诗创始人,反而是王维的“弟弟”,为啥?
苏东坡挠头解释:孟老铁押韵什么的都挺好,但是内容题材的局促性太强,还时不时透漏一点小憋屈。
你看,王维年轻帅气,学识渊博,精通琴棋书画、时不时还会说两句首顺口溜,有事儿没事儿扯扯淡哄哄太平公主,结果搞了个状元。
王维这一辈子都在官场上打拼,懂得人情世故,经历也丰富,所以诗的意趣、境界也肯定更加清远广阔。
而孟浩然呢,简历就一句话:想当公务员没当上。所以他的诗词非常狭隘,就山水田园,隐居和旅游三个板块,没事还掺点愤世嫉俗的意思。
其实,孟浩然走不上政治生涯,还是因为他自己“有毒”。
当时,王维在皇家府库内署当差,说白了就是在那养老,偶尔在值班时邀请孟浩然来内署里聊聊天,鉴鉴诗。
他这地方也不是什么机要重地,所以门卫大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管那么多。
这天,老孟又来内署找王维喝酒。他俩喝的正舒服呢,突然外面有人大喊:“皇上驾到!”
老孟这一下懵圈了,自己只是一个老百姓,严格来说没有召见是不能进宫的,如果被皇上看见了,不仅自己会挂,还会连累了小王。
老孟没办法,滋溜一下钻床底下去了。
刚钻到床下,唐玄宗李隆基就走进来了,小王赶紧起身迎驾。
唐玄宗今儿心情挺好,在屋里转了一会儿,发现桌上有一壶酒,两个酒杯,杯里还有酒,就问小王:刚才跟谁俩喝呢?
小王不敢欺君啊,只能实话实说:是孟浩然,他不敢见您,先藏起来了。
老孟虽是一介布衣,但在当地挺有名气,唐玄宗听说过他,就让叫出来聊聊。
老孟听到后,只能床底下钻出来,整整衣服见皇帝老儿。
唐玄宗这人特随和,说让老孟讲一首自己的新作的诗。
这简直是撞大运了,比王维跟太平公主扯淡档次不知道高了多少,什么状元榜眼哪有自己NB啊。
然而,老孟这会儿因为第一次见驾太怂,两腿发抖,大脑死机,自己写过的那么多名诗全部忘了,吭哧半天只想起来自己前几天生病时写的一首新作。
对,老孟给皇上朗诵的,就是这首牢骚满腹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汉唐时代隐士的隐居地点为啥都选在终南山。主要离首都近,皇上一招手就蹭蹭下山复出了,所以才有“终南捷径”这个成语。
老孟其实也不想隐居,生病了嘛,负能量爆棚,正话反说。这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把皇上给惹怒了。
唐玄宗:“咱俩第一次面基你就说朕嫌弃你?这不是诬陷朕是渣男吗!你想去终南山蹲着?去吧!”说完转身走了。
唐玄宗一走,老孟傻了。小王只能在旁边安慰着:哥啊,你还不如说你那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都这时候,说啥也没用了,老孟敢得罪皇上,这辈子与官场算是无缘了。没几天他就离开长安回了老家,当了一辈子的“田园诗人”。
十年以后,老孟身上生着毒疮,非跟王昌龄品河鲜过嘴瘾,结果毒疮发作死了。
害~
还想听谁的故事?在文章底部留言给我噢,会翻你牌牌的,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