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凉州词,以两首铭记王之涣

在古代的凉州,王之涣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意的表达。他的诗作也经常被人们传颂和铭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王之涣的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深邃而富有内涵,读来令人心生敬仰。在凉州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王之涣的诗歌依然被人传唱,成为人们心灵上的一束明亮的灯光。

文/小帅

在介绍完边塞三大诗人之后,就剩下一个王之涣供我们解读,王之涣这一生就留下了六首绝句,每一首都是精品,他没有被历史遗忘就凭两首诗,一首是《登鹳雀楼》,另一首就是《凉州词》。

我们之前在介绍中国四大名楼系列当中,介绍了《登鹳雀楼》,今天我们来解读一下《凉州词》。

明人李攀龙将王昌龄的《出塞》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王世懋就不服,他说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要从王翰的《凉州词》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选。从中可见这首诗的高度之高。

六首凉州词,以两首铭记王之涣

提起凉州词,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黄河远上,而是葡萄美酒。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另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盛满了雕刻精美的酒杯,想要痛饮但是催征人出征的琵琶响起,如果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笑我,因为自古以来出去征战又有几人能够回来?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了酒的名贵,名贵的酒自然要有好的酒杯来衬托,也只有如此珍贵的酒宴才能让征人流连忘返,不醉不罢休。

但是马上就有信号摧战士出征,在这种矛盾下,战士仍然想着一饮而尽,并不是因为酒非常惜少,而是因为如果我不喝醉的话,可能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喝酒了,毕竟征战沙场活着回来的人没有几个。

虽然最后两句话流露出来了悲伤的情绪,可是更多的就表现出了,即使自古以来征战没有几个人回来,但是喝了酒,我就抱着必死的信念出征!

这种视生死如无物,一心报国的信念刻画出了唐代战士特有的昂扬向上的激情,这些人没有营营苟苟的私心,只有尽忠守责的坚定信念。

而王之涣的《凉州词》着力表现的并不是官军的视死如归,那他烘托的的是什么呢?我们慢品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起笔不凡,平常人写黄河,一般都写黄河向东流入海,比如他的另一首《登鹳雀楼》写到:“黄河入海流”,可是这首诗的视野却向西看去,逆流而上,说黄河上游好像处于白云之间,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

第一句的黄河只不过是想说明一个地点,是处于黄河的上游,在那里有万丈的高山环绕着一片孤城,正因为高山之高和绵密,所以更体现出了这座城池的孤独和寂寞。

而这环境的深层意蕴则是边关的将士虽然戍守边关数十载,和内地断绝往来,成天就是训练和战争,虽然很枯燥很寂寞,但是战士的内心依然坚韧,不被寂寞所打败。暗暗的赞扬了我军将士一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将士吹起羌笛,曲子是《折杨柳》,这种曲子本身就代表着思家念亲,怀人之感。但是作者却用了一个反问句,叙写笛声何必要哀怨杨柳呢?反而写出了一种旷达,虽然将士们很怀念亲人,可是这种旷达消敏了哀怨的思念。

紧接着他又说春风吹不过玉门关,更是证明无论这种思念多么深刻,都是没有用的幻想,还不如好好的奋战,争取早日回家。

关于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命人为她的扇子题诗,题的是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不料写字的人忘了一个“间”字,惹得慈禧大怒,这人急中生智,说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

慈禧因他的机智转怒为喜,免了杀身之祸。

可以说这一首诗无论是从传奇性,还是从意境的塑造上,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呢?小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这首诗的风格苍劲豪迈,很有边塞诗的特色与意味,在描写边在壮美风光的同时也刻画出了军人恪尽职守的职责,让我们不得不为戍边的战士们点个赞。虽然我们在边疆设置节度使,设置军队,但是我们不恋战,我们的内心是渴望和平,渴望家乡的,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绵延至今,从未断绝!

这是小帅关于这首诗的看法,有想法我们评论区见啦……

« 上一篇
下一篇 »